透过马万国的作品,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,他不是追求画面的甜美效果,而是追求厚重、苍莽、生涩和力度的表现。他画中的每一根线、每一点墨、每一片色,都仿佛有着金属的质感,经过他艺术加工之后,掷地有声。马万国虽以昆仑山为主要创作题材,但他却不以描绘这些山川之美为旨归,而是追求“天人合一”的人文情怀。正如他在《走进昆仑创作有感》中所说:“深入昆仑,仰观俯视,甚感宇宙之宏大,历史之悠远。我逐渐被它那茫茫无际的视野、荒凉辽阔的景色和遮天蔽日的气势所折服。蒸腾的雪山、飞动的乱云、轰鸣的河流,还有寥落的人烟……这天人合一的境界,令我心潮澎拜,神思泉涌。”因而,我认为马万国的作品已经超越了对景写生,而进入到了以意构象、以山川言志的创作境界。他胸罗丘壑,写天地之运化,抒沧桑之情怀,作品呈现出气象万千的景象。
应该说,马万国对昆仑山的景致十分熟悉,因为他创作了一系列《情系昆仑》的作品。昆仑山的粗犷和雄风,骨气和情采,已然成为了他绘画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欣赏他的这些画作,宁静旷达,气势撼人,意境幽远苍莽,或率意挥洒,或虚而化实,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寄。看得出,马万国对昆仑山的自然景物、地域文脉,都谙熟于胸,并运用自己特有的形式组合与笔墨语言,揭示出自己的精神意念。在其作品中,既有对传统山水的承接,又有自己的艺术创新,不但有古代山水的韵味,而且蕴涵自己的审美感知,往往出新意于法度之外。马万国对传统绘画的临摹研习,使得他对中国画的笔墨有了精深的理解和发挥,而对古代南派山水画风的汲取,又使其作品显得空灵和清新;对北派山水风骨的承接,使其作品在具有水气灵韵的同时又有气势。正因为马万国在传统浩瀚的艺术海洋里找到了这种适合自己个性、抒发胸怀、表述思想的艺术形式——昆仑情缘,故他能糅合众家之长,化古法为己意,所创作出的作品既不同于庙堂气之作,也不同于那种千篇一律,靠制作、靠修修补补完成的照相式作品,更不同于表面恢宏、内容却空泛简单的符号式的导游图之作,而最终给人一种朴实无华、情真意切的作品感受。这种完全得自心灵畅游的创作形式,不仅画家本人有着极大的自由表现空间,而且观者的美感享受也油然而生。马万国情系昆仑的系列作品,充分表现出强烈的形式感、沉重的体积感、悠久的历史感和意境的崇高感。他的那些成功之作,已不仅仅停留在自然表象的描绘上,而是表现“天人合一”的精神深度。为此,他在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,强化了自己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语言力度,如《千里胡杨》、《情系昆仑》系列作品等。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,拓展了山水画的题材领域,强化了山水画的精神意蕴,推动着中国山水画传统形态向现代化观念的转化。
马万国研习绘画多年,以昆仑山为题材创作也有十几年,通过细致解读和临摹传统绘画,加上长期对景写生,中国山水画那种宁静旷达的情怀,对借助笔墨语言来营造幽远苍莽的意境,是可以和他的人生经历相吻合的,使得其山水创作逐渐进入了“与山川神遇而迹化”的境地。传统山水画讲究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,讲究“逸笔草草,不求形似,聊以自娱”。因而可以说,中国山水画的认识主体在于心,在于目视而心领神会,而对外在的客观物象的审美则是为了营造胸中的丘壑,在实际创作中尽管要细致把握自然真实,但又不必拘泥于真实的山川,而主要在于心灵对自然山水的体悟。马万国笔下所流出的线条空间、氤氲墨色,无不渗透着他内心的精神情感,而其精神情感也必然映射在他画面的线条、墨色及空间之中。在马万国的作品中,笔墨并不仅仅是常人所说的浓淡干湿,也不是单纯的某家某派,它的塑造是与马万国个人的情感、精神息息相关的。可以说,对“我自有我法”艺术精神的实践,马万国是通过山川言志这一精神主体呈现在自己的作品之中的。
任军伟 博士
《中国书画》杂志编辑部主任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